* 一六班小学生刘锦赫入学时在校园操场上畅想未来
有了这样的办学理念,市十二小的教职工都有这样的认识:学生人人都是才,只是每个人成才的“点”不同而已。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学校会专门指定“导师”跟踪辅导,同时享受座位优先、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参加活动优先、辅导优先的待遇。
“校长的管理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个‘理’,不是事,也不是人,是道理、情理、理念!”“学校要弄清两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学习什么知识,养成哪些受益一生的习惯?”
鲁祖义在一次次的思考和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同学们每天见面都有美好的心情
改良环境
探寻生态教育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多元、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鲁祖义和他的团队立足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开启了生态教育的探寻之旅。
实施生态管理。鲁祖义常说,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成长环境。他倡导生态管理,使各种规范要求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对教师进行人文管理:崇尚知识、崇尚理性、崇尚情感、崇尚奉献;以改革考勤制度、教案检查制度为突破口,实践由规范到超越规范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施人本管理:尊重人格、发展个性、全面参与、民主竞争。
推行生态德育。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活动自己策划。开展主题周教育,每周突出一个主题,如爱国、诚信、友爱、孝敬、感恩、节约、环保、助人等。推行学生干部轮岗制、教室座位滚动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进山村、下工厂,赴内蒙古、访革命老区,参观、考察、调研、体验、感悟。实施生态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全程跟踪的成长记录袋,每周一评“十星少年”、“十星班级”,并由此延伸评选“纪律星”、“卫生星”、“安全星”、“学习星”等;每学期一评“新三好”,并由此分解出“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等单项奖,从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不断点燃每个学生希望进步的火花,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建设生态校园。绿意融融的校园、功能分明的场地、色调协调的校舍以及精心布置的小游园、小盆景、雕塑、铭石等自然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进而体现出行为上的文明与儒雅、心理上的健康与愉悦。高标准的微机室、配套的校园广播电视台、“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网等,向学生彰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气息。面向师生征集上墙的文明用语,教室、办公室、橱窗、围墙、楼梯、走廊甚至地面,每一个板块都配置有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景陶情,以文正心,让学生在刻意营造的环境中被潜移默化,天天向上。
开发生态课程。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开设时政新闻课,让学生参与到时政新闻的搜集、整理、编辑、发布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世界、了解祖国,热爱南阳、热爱家乡,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开设阅读欣赏课,专门的阅读时间,系统的阅读指导,精编的阅读教材,使阅读成为每一位十二小人的自觉习惯;开设诗词欣赏课,汇编古今中外优秀诗词歌赋,师生倾情诵读,体悟诗词优美的情境,陶冶情操……

* 准备着 时刻准备着 前进
以人为本
打造生态课堂
鲁祖义带领他的团队在十年的时间里,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和重构了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七七五”生态课堂教学法。
所谓“七七五”生态课堂教学法,其中的“七七”是指“七变七让”课堂教学原则。七变,即变讲课为指导,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生浇硬灌为主动实践,变学知识为训练能力,变单调枯燥为活泼轻松,变一人活动为多人参与,变考试检测为多元评价。七让,即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让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讲解,问题让学生提出,学法让学生归纳,内容让学生总结。“五”是指落实“七变七让”教学原则的五个课堂教学环节:导、学、展、练、结。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十二小课堂,教师会教,学生会学,教育的本原在“七七五”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同时,重自主、重合作、重探究、重体验的“七七五”教学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十二小学生团队不仅在南阳各大型活动中频频亮相,而且在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在全国大型赛事和活动中屡屡斩获大奖,处处彰显灵气。鲁祖义也曾代表学校到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30余场,学校26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应邀到各地上示范课,传播生态教育理念和“七七五”教学法,起到了品牌学校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鲁祖义说,没有哪种方法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现实需要,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这一目标,十二小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七七五”教学法。
“看着校园内那些快乐学习的孩子,看到教师们享受着教育的幸福,看到十二小每天都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我觉得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是值得的,这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与追求。”采访结束时,鲁祖义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