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Z-280z防爆仪表南阳通常科技15203886126

学校文化

南阳市第十二小学: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

“茫茫林海,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顺应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个性,让孩子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生态。教学生六年,就要为学生考虑六十年!”在南阳市第十二小学(以下简称十二小)教学楼的醒目位置,有一块大大的标牌,上面写着这样一段充满哲思而又不失诗意的话语。

自该校2008年提出“生态教育”育人理念以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培育学生自信,追求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此举也使这所昔日条件简陋、生源外流、相对薄弱的普通学校,成为拥有南北两个校区、全市少年儿童向往、备受社会关注的优质学校,走出了一条由弱到强的成功之路……

?

??? 是橘子的悲哀,还是淮北人的悲哀

?

????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以前,只是武断地认为那是橘子‘生不逢地’,今天,我当了老师,当了校长,才有了另一种理解:其实,这不是橘子的悲哀,而是淮北人的悲哀,因为淮北的气候与土壤使其结不出橘子!”

聊起学校提出的“生态教育”,校长鲁祖义先从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老话谈起。他告诉记者:“同样,育人时我们常叹息人才匮乏,连钱学森先生也多次慨叹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我觉得,其实并非人才稀有,而是我们的育人园地里缺少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既要有利于学生现在的成长,更要有利于学生今后特别是未来素质的发展。”

基于这种思考,早在1997年,鲁祖义和他带领的十二小团队就开始了对生态教育理论的探索。他们先是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借鉴生态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强化对生态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结合学校实际,重点研究了“生态教育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题;同时,组织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认真学习各地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最终在对比、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并提炼出学校生态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态学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学界的时间并不长,但一经引入即表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浅层次的生态教育思想,比如环境教育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有主要从自然科学方面探讨环境问题的研究,也有添加式的环境教育,即结合学校和周围社区的实际环境问题,在原本课程以外补充相关的环境教材或知识。而我们提出的‘生态教育’则是指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鲁祖义介绍。

其基本内容是培养人的自信,顺应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个性。它源自于自然生态学,吸纳了生态学精髓,立足于科学发展,目标指向营造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够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改良育人土壤,配制人才成长营养套餐

?

??? 按照生态教育理论,学校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良育人的土壤,配制适合人才成长的“营养套餐”。为此,该校在对各学科教育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学校的育人标准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了“十二小十项育人标准”,即“有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文笔通顺、有一定文采,能写一手好字,数学思维比较灵活,有一定自学能力、有博览的习惯,有一定艺术鉴赏力,有一两项特长和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能进行日常英语口语交流,能掌握微机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操作”。

“只有达到这十项标准,才是合格的十二小的学生。”鲁祖义说,“它统领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代表着学校各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目标在我校的细化。”

在德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中,该校树立生态德育的大德育观,一方面在内容上变传统教育为“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到一种本领。如学校推行的“学生干部轮岗制”,遵循“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全面参与、民主竞争”的育人思想,学生干部岗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谁都有权利去竞争,谁都有机会来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平台。学生纷纷在班会课上谈、在日记中写当学生干部的感想与体会。这样的体验成了学生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开展问题生、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学校建立问题生、学困生档案,并为每个问题生、学困生指定一名教师作为导师进行跟踪帮扶。同时,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利用周二和周四下午半小时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从而使帮扶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还对问题生、学困生采取“五优先”:安排座位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参与活动优先、家访优先。“通过努力,绝大部分问题生、学困生学习行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还成长为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等。家长们都反响很好。”副校长杜剑说。

学校生态教育观的树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到“四读”:一读教育经典,系统研读教育理论;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人文视野;四读“写小学生”和“为小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学校不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评、读后感征文、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进行督促落实。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骨干教师讲学活动,扎实做好青年教师跟踪培养,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做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计算机培训、普通话达标等工作,促使全体教师由学习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的一大宝贵财富。目前,全校128名教师中,3人拥有研究生学历,98人拥有本科学历,其中国家、省、市级名师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49人。”副校长王保庆告诉记者。

魅力“七七五”,追求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

?

??? “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那就来吧!”……3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是三(6)班的语文课。几个学生正在充满激情地进行角色扮演,还原课文《田忌赛马》当中的场景,扮演体味各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一番展演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我想对××说”为题,开始了口语表达方面的练习和训练:

学生甲:我想对孙膑说——你太有才了,我要向你学习!

学生乙:我想对田忌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失败了不要气馁,你应该多思考、多总结,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

?

??? 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陶醉于课堂、成长于课堂。语文教师毕黎军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生态教育理念下的‘七七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践行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怎样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追求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便成了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鲁祖义告诉记者,“为此,我们学习借鉴多地课改成功经验,逐步完善和实践了‘七变七让’的课堂教学原则,并归纳出了落实‘七变七让’的五个教学环节,最终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七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变”即变讲课为指导,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生教硬灌为主动实践,变学知识为训练能力,变单调枯燥为活泼轻松,变一人活动为多人参与,变考试检测为多元评价;“七让”即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让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讲解,问题让学生提出,学法让学生归纳,内容让学生总结。“五环节”即导、学、展、练、结。其中,“七变七让”是目的和原则,“五环节”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为了使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遵循,学校出台了“七七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从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流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学校发动各学科教师集思广益,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出本学科的“七七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更接地气。

为了把新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展开,学校采取的措施是锤炼好三级“梯形课”。第一步,先由骨干教师做“实验课”。第二步,打造“示范引领课”。把成型的“实验课”向学科教师展示,由学科教师集中听课评议,再进行反复修改,形成学科“示范引领课”。第三步,完成“定型课”。在学科“示范引领课”的基础上,学校邀请市基教科、市教科所、市教研室的专家前来听课指导,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成型,形成较为稳定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即“定型课”。在不断地听课、评课、磨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

“七七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进,使十二小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关怀的教育环境中“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教师的课堂追求。同时,师生共生共长的生态课堂,也有力地引领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十二小踏上了从知识育人到生态育人的嬗变之路。

教育部教育专家刘金铎曾对十二小有着这样的评价:“有体验的地方就有教育发生,有适宜的土壤才有生命的成长。南阳十二小抓到了育人的根本。”

?

?

?

教师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陶醉于课堂、成长于课堂

?

局长荐校

?

南阳市教育局局长张清范:“生态教育”是南阳市第十二小学的办学新理念,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义。该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对教师进行人文管理——崇尚情感、崇尚理性、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对学生实施人本教育——尊重人格、发展个性、全面参与、民主竞争,积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生态,实现了由规范到超越规范的学校管理。

近年来,该校师生团队创造了三上河南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三进中央电视台,支教于内蒙古大草原,亮相于上海、北戴河等全国性比赛现场并荣膺大奖的佳绩。学校先后获得国际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明星学校等100多项荣誉,在业内获得了广泛认可,成了蜚声全国的我省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